张宇(别名:张博然),一格设计工作室总监,中国CIDA注册设计师。
在工作室一间办公室里,张宇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身居龙城太原15年,如今的张宇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并积累了一定的客户群体,7年之中,张宇从基层的设计人员做起,在不断的磨砺中成长,在不断地挫折中认清自己,也在不断的设计中找到自己。张宇经历了一个优秀设计师所经历的基本过程。今天,他坐在工作室的办公室里,依然会想起当年走过的日子。“我拥有过一段‘自由’的时光,这段时光在人的一生中很短暂,但是却弥足珍贵。所谓自由,实际上在人的一生之中是比较少的。我们无法获得全部的满足,只能获得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但是这也是最让人觉得深刻的一部分。”
设计师张宇(博然)先生所涉及的设计领域包括家装设计、别墅大宅设计、餐饮设计、样板间设计等,他是一个精益求精的探索者。在太原出生长大的张宇,性格中有着从容淡定的一面,在他的作品中,他同样传达着现代都市生活中所缺少的温暖与从容。
记者在与张宇交流之中,可以感受到他身上所散发出来的如同风一样的感受,洒脱,自信,个性,不羁。他柔和的嗓音,无法掩饰住他的自信。这在他的很多作品中均有体现。
记者:张宇先生,您好!很多设计师觉得做设计很累,面对客户,面对图纸,您是否也觉得疲惫、厌倦?有的设计师因为不堪忍受或者别的原因放弃设计而改行做别的工作,您怎么看?
张宇:人都有疲惫的时候,累或者不累,有时候心态很重要。很多设计师一开始都有着很美好的抱负和追求,这个时候的设计师,做设计会做得很开心,但是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就会发现很多事情和自己想的不一样,或者每天重复的工作让他们厌倦,我想很多设计师都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这样一个时间段。每个人,不管什么行业,都应该有一颗执着的心,当你坚持过后,你或许就不会觉得累了。设计是一种享受,把设计当作任务的设计师,肯定会感到累的。
有的设计师转行做别的,其实这很好,当然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我们都想去改变自己的人生,这很正常。关于改行的问题,我觉得这是机遇的问题,如果面前有一个很好的让自己成功或者实现梦想的机会,但是要让你放弃设计,要不要放弃?设计师也有很多的苦衷,束缚,总是会存在,很多时候我们会根据现实情况不断做出调整和应变。
记者:从第一天开始到今天,发展和自己的预期一致么?
张宇:我和我的团队更加在乎我们的设计品质的提高,这是我们追求的核心目标。我们希望我们的设计能够达到业内公认的品质水平,这也是我们现阶段的目标。当然,我们知道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我们正在尝试,正在努力,做设计需要坚持,那么我们就坚持朝着这个方向走。
记者:能否向我们介绍一下您对您家设计理念是什么?
张宇:生活中我永远是最简单的家人至上原则。大家庭其乐融融之乐总是让我倍感温暖。
当初新家的规划的时候我的脑海总是闪现家人在一起生活的各种场景,而如何为家人打造承载这一切的空间让我寻思良久,方案做好再回头推倒从来,如此反复多次。最终一个敞亮的餐厅、半开放式厨房、相对独立的书房、客厅等公共空间与两个卧室及两个大的收纳储藏空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做出开放而又有弹性的机能设定。在确立了使用机能的需求,分别研究空间的本质、隐私界定、创造视觉与空间的延伸性、平衡实质空间需求与空间的本质的坚持。整体空间以白色为基调,强调自然而然的舒适,中性的深灰色从地面延伸到墙面以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整体性。空间中的家具是统一的奶咖色让纯净的生活容器产生出宁静与柔美,在这个温润的空间中我的家人感受到悠闲沉潜的情绪并顺着时光的流动益加呈现了层次的丰富感。也让我在这个纷纷扰扰的社会中还能保存一方宁静。
记者:对于空间享受功能,你觉得一个完美的空间,应该具备哪些特性?
张宇:一个完美的空间,应该首先让人能够融合,包括公共空间、商业空间和生活空间等,都应该能让人身处其中,感应到某种信息。比如进入一个高级餐厅,就应该能让人心情愉悦,视觉上就能让人产生“这里的东西一定美味”的期盼;进入一个样板房,就应该能马上产生“我在这个客厅里,这样休闲比较舒服”的代入感;进入一个现代、高档的商业卖场,也应该让人越逛越觉得应该再来,而不是被当做纯粹的进行买卖的空间。一个好的空间陈设设计师,应该具有这样的能力,就是让你所设计的空间,无意中就能打动、吸引每一个进入其中的人。
记者:你觉得现代人的生活中最缺少什么?
张宇:传统中的中国人,骨子里都是“慢”,那既是一种环境,也是一种心境,很注重过程,在过程中“修身养性”。而大部分的现代人则患有有严重的“修养缺乏症”,追求速度,追求结果,忽视过程,忽视审美,反映在公共空间、商业空间和生活空间上,就是“抄袭”,谁家摆了这个花瓶很好看,我家也摆上一个——这样的心理太多,千人一面,千家一律。所以,谁慢得下来,谁才能活得与众不同,活得有质量。现代人,心境一定要“慢”,只有慢下来,才能享受到自己亲手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
记者::你理想中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
张宇:快工作,慢生活——把时间花在“慢生活”中,体验生活,获取丰富设计灵感,才能在工作中快速突破设计瓶颈,做到少返工、少修改。小部分时间好好工作,大部分时间慢慢生活。
他一直坚信自己的设计理念“功能满足前提下,使实用空间最大化,之后给家一道印象。”